“利国”——就是要以产业报国,努力把企业不断做强做大,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产品,为国家增加更多的税收,带动地方经济、全省经济乃至全国经济腾飞发展——这是企业的首要责任;“利民”——一方面要提高员工的工资生活福利待遇,提升员工素质,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如何造福社会,带动当地百姓走向富裕——这是企业的基本责任;“利业”——即不能仅仅局限于企业自身的发展,还要以企业的发展带动整个行业的进步,以行业的进步推动整个产业的繁荣——这是企业发展的真正意义,也是企业应尽的责任。
利国——企业的首要责任
1976年建厂之初,让职工们能有饭吃、有衣穿、能过上好一点的日子,就是李建华整天思考的课题。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吃穿早已经不是问题,但李建华仍然在思考着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我们为什么办企业?这个问题,李建华想了三十多年。
而思考的结论,首先在于“利国”。李建华这样认识:利国就是要以产业报国,努力把企业不断做强做大,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产品,为国家增加更多的税收,为地方乃至全国经济腾飞尽一份力。这是企业的首要责任。正是这种产业报国的宏大志愿,成就了华泰的一飞冲天。
以振兴民族纸业为己任,做强做大为国争光,如今的华泰集团在世界新闻纸领域拥有绝对的话语权。李建华不会忘记在决定购买第一台新闻纸机时,德国人态度冷淡,连座都没起的不屑神情,但他们没有因此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一定要给中国纸业争一口气!抱着这样的决心,李建华硬是经过艰苦的谈判将这个项目争取了下来。随后,华泰人动用几乎所有技术力量,一个零件一颗螺丝地把纸机全部拆回国内,在没有任何大型纸机操作及新闻纸生产经验的情况下,于2001年10月,把这台年产16万吨新闻纸生产线拼装完毕,并一次投运成功。新产品一经问世。即填补了国内高档新闻纸的空白,开始闪电般占领国内市场,8亿元的成本三年就收回来了。随后华泰一鼓作气,先后投资70多亿元,引进4条总产能120万吨世界一流的新闻纸生产线,确立了华泰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新闻纸基地的地位,并且代表中国造纸品牌一举打入国际市场,产品远销欧美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华泰的迅速崛起打破了新闻纸多年以来由欧美发达国家一统天下的局面,改写了中国高档新闻纸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为中国纸业赢得了世界尊重,令国际造纸界刮目相看,一系列战略合作在华泰不断上演:
2001年,与大众报业集团联合成立印务中心;2003年,与德国福伊特合作,在华泰建立造纸维修中心;2006年,与世界500强芬兰斯道拉恩索合资建设20万吨SC纸项目,产品填补国内空白;2007年,与世界500强美国杜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08年,与世界500强比利时苏威强强联合,共同打造中国首家电子、食品级双氧水生产基地;2009年,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大胆实施低成本扩张战略,先后收购河北诺斯克纸业、黑龙纸业等企业和设备,实现了金融危机下的逆势抄底扩张。
利民——企业的基本责任
在李建华的心中,“利国”是企业的首要责任,而“利民”,则是企业的基本责任。即要时时处处考虑如何造福社会,为一方百姓带来福祉。
提起造纸,人们往往马上会联想到“污染”二字。而在华泰的废水处理厂,经过处理的废水已基本与清水无异,废水池里,一群群鲤鱼在欢快嬉戏。在这里,造纸废水经厌氧生物和三级化学处理后,全部达到了国际造纸业的先进水平,外排水已全部用于浇灌速生林、草坪等,实现了资源的合理最大利用。
“产量是钱,环保是命,不能要钱不要命”。在华泰人心中,环保固然为企业的生命工程,但更是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在钱与命之间,李建华考虑的厂区周围千世万代的长远幸福之“命”。
正因为这样,从创业始,华泰企业就是一个高度自觉的环保企业。早在1984年,环保一词在人们头脑中还是个陌生字眼。那时华泰使用的蒸球造纸技术,会在造纸过程中产生难闻的臭气。“让老百姓受臭气,企业是会被人戳脊梁骨的”,朴素的情感使李建化琢磨起废气回收装置。后来,为了治理造纸黑液,李建华又亲自带人赶赴南方学习取经,四天驱车跑了三千公里。回到企业,他组织技术人员攻关,创造了全国草浆碱回收成功的先例。如今,不少高校的造纸专业教材中,关于碱回收技术的数据,大多来自于华泰。
近年来华泰产业规模迅速壮大,“企业越大越不能祸害一方”的信念却越来越坚定:最近10年,企业就先后引进国际一流水平的高级氧化技术、厌氧、好氧生物处理系统等多种节能环保处理工艺装备,环保水平达到国际先进行列。成果背后,却是企业15亿多元的惊人投入!
塑造出最具诚信度的企业品质,成为一个负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如果说,环保本身是这一信念的最突出表现的话,那造福社会、造福一方的努力,体现在华泰的方方面面。多年来,华泰集团在实现企业迅猛、稳步、健康发展的同时,还带动了林业种植业、餐饮服务业、物流运输业的发展,安置农村劳动力1万多人,创造了两万多个就业岗位,带动周边10万人致富。至今,华泰集团用于希望工程、扶困解难、抗险救灾以及新农村和地方建设等社会公益事业的捐助、投资已达数亿元。就是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华泰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企业。
作为中国绿色纸业的先行者,李建华坚持“生态育林、环保制浆、绿色造纸”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先后在黄河三角洲规划建设了60万亩造纸速生林、30万吨杨木浆和70万吨铜版纸林纸一体化项目以及100万吨氯碱盐化工基地;与安徽安庆市政府合作,在长江三角洲建立“70万吨浆、100万吨纸、500万亩针叶林”林浆纸一体化环保基地;与广东新会双水发电厂结盟,在珠江三角洲合资建设120万吨浆纸出口基地,从而完成了以黄三角、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主阵地的“三点一线”战略布局,为华泰的后续跨越式发展、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利业——企业应尽的责任
长期以来,我国造纸业面临的突出难题就是技术装备、产品质量严重落后,针对这一现状,华泰集团积极引进国际一流的尖端造纸设备,并不断消化吸收,先后自主研发成功了38-42克/平方米低定量高级彩印新闻纸、高级彩色轻型纸,填补了国内高档轻量新闻纸的空白。“中国新闻纸受制于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李建华的一句呐喊为中国纸业喊出了底气和信心。
为了带动行业的整体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公司不断强化科研硬件建设、人才引进,先后建设了国家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国家级实验室、同行业首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泰山学者岗。与此同时,他们还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从事造纸相关领域科学技术活动,促进造纸行业开发共同进步,把先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传统造纸技术普遍存在效率低、能耗高、污染重等现象,为改变这一现状,华泰集团利用科研平台,加强自主创新,将信息化融入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节能降耗减排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年来,华泰按照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生态纸业,积极采用DCS、QCS、MCC等电子信息自动控制技术、清洁生产工艺和最新的同一平台新概念技术,使水电汽等资源得到了合理调配和充分利用,通过应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实现了对生产过程水、汽、油等资源的循环,达到了“低能耗、无污染、零排放”的节能目标。
近年来,华泰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企业自有的环保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开发清洁生产新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和污染治理新工艺。华泰集团自主和联合开发的“废纸生产低定量高级彩印新闻纸”等三项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是目前造纸行业惟一获得三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企业。废纸生产低定量高级彩印新闻纸的问世,在提高吨纸出报率的同时,可以节约大量的森林资源,更填补了我国新闻纸行业低定量新闻纸的空白,为我国新闻纸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奠定了基础,在技术上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此外,公司还完成了高效干湿法备料工艺、氧碱木素合成聚氨脂技术、造纸中水脱色技术等70多项专利申报,承担了20个省级课题的研究和近10个国家级课题的研究,自主创新能力日趋增强,为企业技改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大大推动了造纸行业的科技进步。
“责任与生命相伴,尽职尽责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责任有多种,能够尽到社会责任的人才是高尚的人。我所渴望的,就是做一个尽职尽责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这是李建华常说的一段话。强烈的爱国心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他带领下的华泰集团以“利国、利民、利业”为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为标准,用几十年如一日的行动给出了最好的诠释。
华泰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Huatai Group © 2011. 备案信息:鲁ICP备05019863号-1